吾、余、我」使用的時機
明明都是指自己,但是這三個字卻不能亂用。
「吾」表示的是精神(事實)我,「余」表示的是歷史我、「我」則代表為肉體我。
以古文做例子會更能明白。
使用「吾」的時機
「吾」這個字在代表自己時,通常是稱為精神我,或是事實我,在古文中「吾」這個字出現的次數往往大於其他的自稱代名詞,因為很多都是以自己的觀點來評論,或是講述事實,
例子:歐陽修〈六一居士傳〉中的一段文字。
﹝吾家藏書一萬卷,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,有琴一張,有棋一局,而常置酒一壺。﹞
這是一個事實,也因此用「吾」來自稱,通常在中國古文中,跟自己有關的所有格也都會用吾,因為這大多表示這個為事實,所以會有很多吾父、吾家、吾兒……等等。
使用「余」的時機
用來代表自己時,通常是在緬懷過去,或是陳述過去的事情,因此被視為歷史我。
例子:〈蔣公遺囑〉其中一段。
﹝自余束髮以來,即追隨總理革命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總理信徒自居。﹞
因為是在緬懷過去,過去已經呈現歷史狀態,所以他所使用的自稱為「余」。
例子:歸有光〈項脊軒志〉裡面的幾段文字。
﹝然余居於此,多可喜,亦多可悲。余自束髮讀書軒中。余扃牖而居,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。﹞
講的是他年少時期居住在項脊軒裡面的事情,也是過去的歷史,因此提到自己,通通用「余」來替代。
例子:蘇軾〈定風波〉一詞前的小序。
﹝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,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狽,余獨不覺,已而遂晴,故作此詞。﹞
是「莫聽穿林打葉聲」的那闕,因為是回去後想到之前曾經發生的事情,記載時依然用「余」來自稱。
例子:歐陽修《歸田錄》卷二的一段。
﹝余平生所作文章,多在三上,乃馬上、枕上、廁上也 。﹞
也是因為記載歷史回顧的自己,自稱仍然是用「余」。
看完以上例子,應該能夠理解「余」在古文中代表的是「歷史我」。
使用「我」的時機
雖然是現代拿來自稱的基本字彙,但在古文中,並不是這樣的萬用皆可,通常是拿來稱為肉體我,或是現實我。以例子做說明會更清楚。
例子:王安石〈泊船瓜洲〉的兩句。
﹝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。﹞
這裡一定是指肉體被月光照耀,難道會是靈魂精神。
例子:蘇轍在〈東坡先生墓誌銘〉。
﹝撫我則兄,誨我則師。﹞
記述他跟哥哥蘇軾之間的情誼,只有肉體才能被撫觸的、得到教誨的,總不可能觸摸得到精神和歷史。
例子:歸有光的〈寒花葬志〉。
﹝事我而不卒,命也夫!婢初媵時,年十歲,垂雙鬟,曳深綠布裳。﹞
寫的是服侍他但已經去世的婢女,既是婢女,侍奉的當然是歸有光的肉體啊!
以上舉例的內容都是唐代到明代之間(蔣公遺囑例外),因為在唐之前自稱並沒有分辨太過清晰,都有混用的現象,然後到清朝時,因白話開始慢慢發展,分界也就開始趨於模糊,到了白話文運動更是混得亂七八糟,用個「我」字就能走遍天下,反而其他的自稱,也就逐漸消失在口語和文章之中了。
引用至《【豆知識】吾余我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