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,好不好?很多事情不能就這樣算了,如果這樣的話,人就會慢慢地死掉,會死掉。」
——《人選之人—造浪者》(Wave Makers)
#校園霸凌 #性騷擾 #不要就這樣算了 #為自己再勇敢一次 #擁抱自己
原先,不想把這件事翻出來講,但最近爆出太多相同事件,每每看到都替那些人感到心疼和不捨之外,又會將已經之前沉在海底的回憶掀起,不斷翻湧,讓我有些難以承受、悲傷不已。現在說出來,不為別的,只是想真正面對那些過往,擁抱治癒那個受傷的孩子。
先說說為什麼當時選擇隱忍,就要追溯到很多的過往經驗,以下就這部分讓我道來。
那是發生在我高中時期(2003-2006)的事,高中我就讀的是男生居多的科系(資訊科),當時剛開始這科系只有三個班級,每個班級總人數個別都超過50人,我的班級就有60人,學生的座位都是幾乎能靠到教室最後面的狀態,整個科系的女生只有五人,我的班級就有四人。
男性居多的科系,本就給我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,所以當時我選擇偽裝自己,讓男同學以為我很兇,不好欺負,但事與願違。或許這樣反倒讓他們覺得很有趣、好玩,因此被惡作劇的更慘,雖然是少數,但那些少數就會故意用一些言行,致使我去追打,只是他們似乎很樂在其中,讓我感到更憤怒。舉例其中一種行為,故意在座位與座位之間狹窄的走道上伸出腳,以藉此絆倒人。
順帶一提,綽號的事。國小五、六年級和高中時期被取的綽號,非常的不喜歡,尤其是國小被取的甚至能說到了厭惡的程度,但向同學反應自己的感受,卻被選擇忽視,得不到應有的尊重,為了能繼續在班級上有個生存空間,於是我只能選擇隱忍、陪笑,沒人能知道在我的心裡因為那不雅的綽號(國小五、六年級)已經千瘡百孔,現在回想起依然讓我感到難過。
#黃色笑話
到後來的,高一的時任科主任,他教的是電子學,有時上課會講黃色笑話,他第一次講的時候,我真的感覺很尷尬、不舒服,但我選擇不說,想說可能只會有這麼一次,忍了下來,第二次,我想著大概不會有第三次了吧?然後第三次,我真的忍受不了,於是直接在課堂上提出我感覺尷尬和不舒服,而且班上也有其他女同學,但所得到的回應是,「班上男生這麼多,講一講沒什麼」諸如此類的話語,記得當時應該是少數幾名男同學也附和著,而女同學是沒有出面附和我的,讓我感覺到女性是不被尊重的,讓我的不安感又更加深了,覺得在這種環境裡,我是孤立無援的,我沒有任何依靠,沒有強大的後盾,更埋下了日後發生那件事後選擇隱忍的種子。
#外貌歧視
再更之後,也發生一些事讓那顆種子向下扎根的事情,當時如花這名女性常出現在綜藝節目,為了節目效果,常以小丑的姿態做一些事。而部分男同學不知出於什麼原因,竟叫我如花,讓我感覺很不舒服,我不知道他們是以此故意嘲笑我的外貌,還是什麼的,雖然有反應自己的不愉快,但也被漠視了。在那段時期,正好美術課在學POP,教師是名已婚的男性,而且孩子剛出生不久,他在課堂上抱怨孩子不好帶的狀況,然後同學突然向他提起,我可以去幫忙,然後那名教師的回應卻讓班上哄堂大笑,使我難堪不已,他是這麼說的:「才不要,我的孩子看到她會嚇到。」要拒絕也不是用這麼歧視性的言語傷害人,更何況我也有選擇不要的權利。這些經歷致使我更加感覺,「我」是不被尊重的。
#MeToo
這件事記得是發生在一堂實作課堂上,當時的我們都在準備硬體裝修乙級考試,因為是實習課,所以每個學生是能在教室內到處走動的,那時大部分的同學都在教室前的講桌附近,圍在班導師旁,詢問相關問題,當時的我站在教室中央偏後的位置,想著等前面人較少時,也到前面聽老師的解說。
但那件事就這樣發生了,我怎麼也想不到,在那樣的狀況下竟然還敢這麼明目張膽,那時被一名男同學用著他的雙手放在我的臀部上,當時我腦袋一片空白,身體就像凍結一般無法動彈,然後非常困惑,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我的臀部多了一種噁心、不適感,是誰摸了?好不容易反應過來,轉過身查看,只見那男同學一臉得逞的笑容,讓我只能用自以為最凶狠的眼神瞪視著他,看他怎麼解釋,但我得到讓我備感震驚、難以置信的話語,他帶著笑容說:「不是很舒服嗎?」
當下的我是真的很想反手給他一巴掌,但當時的我是這麼想,我不知道我真的做了會帶了什麼後果,我會不會反被控訴?會不會引來圍觀,當我講出我的遭遇時,會有人站在我這嗎?會不會以後同學看我都帶著有色的眼光?會不會引來下一個性騷擾我的人?和老師說有用嗎,應該沒用吧?會不會根本就沒人要相信我?這裡我沒有任何能信任,依靠的人,不要忘記說出來是沒用的,沒人會尊重我的想法,我的感受。
所以最後我只能用瞪視,表達我無聲的抗議,然後選擇隱忍,什麼都不說,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過,假裝一如往常,假裝到最後終於欺騙過自己,直到畢業為止。畢業之後,有和母親提及過此事,母親也只是感到難過,不知該如何處理,還有和一名交情算不錯的男同學提過這件事,但得到的回應就像是一拳打進了綿花裡。於是我又選擇噤聲,不再提起,直到現在。
現在說出來了,我想我能夠好好地擁抱那個受傷的孩子。我知道不是我的錯,我不需要繼續躲在陰暗的角落,我不需要戴著陽光開朗的面具假裝一如往常了。
最後,我要說性教育不應該只有教導男女性別特徵的差異,應該還要包含性別平等的教育,但現今學校的教育少了這一塊。性別平等的教育應該要更早扎根,從家庭中開始做起,學習尊重不同的性別,和尊重不同的個體,應該教育,男性是可以擁有陰柔、溫暖的性格特質,讓男性不用因為要偽裝自己很強大,而具有侵略性;女性是可以有堅毅、勇敢,為自己發聲,不須隱忍的權利。
#不出聲不代表沒發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