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竹筍知識+

竹筍的營養與功效

藥食兩相宜 減重排毒抗癌
竹筍的營養價值高,它含有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粗纖維、膳食纖維、維生素B、維生素C以及鉀、磷、鎂、鈣、鈉等巨量礦物質;鐵、鋅等微量礦物質。

竹筍因低脂肪、低糖、低熱量,為減重者所鍾愛。其內含的粗纖維、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,幫助消化,去積食,防止便祕,有預防大腸癌的功效。

中醫認為竹筍味甘、微寒、無毒。在藥用價值方面,它可清熱化痰、解渴除煩、治消渴、利水道、利膈爽胃。筍尖還能發痘瘡,有解毒透疹的作用。

中國本草名著《本草綱目拾遺》記載竹筍:「利膈消痰,化熱爽胃,解渴利水,療風邪,止喘嗽。」常吃竹筍對胃熱口渴、肺熱咳嗽有一定的療效。

除了竹筍本身外,竹葉與竹茹在臨床上有其各自的效用。竹葉的性味微苦而涼。能利小便,瀉火,涼肺清心。

竹茹是取竹子的新鮮莖,除去外皮,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,或削成薄片,然後捆紮成束,將其陰乾。它性微寒,味甘。具清熱化痰,除煩止嘔的功效,適用於治療痰熱咳嗽、胃熱嘔吐。

吃竹筍的禁忌與須知
竹筍富含草酸,不適合搭配豆腐同食,以防止形成草酸鈣,避免草酸鈣過多而造成體內結石。

竹筍雖是菜中珍品,但並非人人都可享用,9種人要注意

1.結石患者:如尿道結石、腎結石、膽結石者等,因為竹筍含有草酸,容易與其他食物中的鈣質結合成難溶解的草酸鈣,讓結石更嚴重。

2.容易筋骨痠痛或扭挫傷、骨折後正在復原的病人:這段期間如果食用竹筍,可能拖延復原時間,或使痠痛症狀反覆發作。

3.腎功能不全者:竹筍的鉀離子含量高,除了汆燙減少鉀離子,建議每餐不要吃超過100克,大約半根到一根即可。

4.腸道疾病患者:雖然竹筍內的高纖維質雖能促進排便,但竹筍有難消化的粗纖維,不宜空腹或單吃竹筍,也要細嚼慢嚥。患有嚴重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胃出血、肝硬化、慢性腸炎、食道靜脈曲張等疾病的患者,吃太多竹筍容易出現腹瀉、腸胃絞痛等不適。建議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胃出血和腸胃不適者最好不要吃,以免刺激腸胃。

5.高血壓患者:部分經過醃製的竹筍加工品,如酸筍絲、酸筍片等,所含的鈉含量通常比較高,高血壓患者必須節制食用量。

6.脾胃虛弱、手腳容易冰冷者:包括產後婦女、女性月經期間、體質寒涼的女性、老人腸胃功能較弱等,都不宜多食竹筍。

7.服用補益類中藥期間:如果正在服用人參、黨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中藥,應避免同時食用竹筍、蘿蔔、空心菜等偏寒涼的食物,以免降低療效。服用這類中藥的人本身體質就比較虛弱,平常也不宜過量食用。

8.自體免疫疾病、皮膚炎及過敏體質者:陳潮宗解釋,竹筍屬於「發物」,容易上火、生痰、發瘡、過敏、或令舊疾復發、新病加重,這類病人都不宜多吃。

9.發育期的兒童:如果兒童吃太多筍子,容易缺鈣,罹患軟骨病,還會缺鋅造成生長發育緩慢,這是因為筍中含的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和鋅的吸收和利用,所以發育期間要特別注意不要多吃。

★貼心小叮嚀:
經醃漬、發酵酸化後的竹筍加工製品,口味往往太鹹、太油膩、太辣、或有添加防腐劑,每個人都應節制食用。

竹筍泡過藥水嗎? 判斷有技巧

為讓筍子賣相佳,有些商家會用藥劑漂白。如何判斷?購買時,用手摸筍頭切面,若有滑膩感則可能泡過藥劑。而箭竹筍、桂竹筍,若有過重的漂白水味,或顏色太白者也不宜購買。

處理保存方式
買回家後立即帶殼煮熟冷藏保存最好(殺菁處理)。沒時間先煮熟,建議可先把綠竹筍底部較老的地方削掉一點,塗上少許鹽巴,用濕餐巾紙將底部包起來,用保鮮膜包好放進冰箱冷藏保存,這樣可以幫助竹筍保持水分,但還是要儘早在3天以內料理食用。

不同季節盛產的竹筍 如何挑選?

竹筍選購的基本要領是選對季節。箭竹筍、桂竹筍於春季當紅;入夏之後,是北部特產綠竹筍的天下,麻竹筍產於盛夏初秋。專家的建議尚有:

◎桂竹筍:外皮光滑,觸摸底部切面,若手感滑而細膩則鮮嫩。

◎箭竹筍:《台灣月刊》引述阿美族原住民李阿玉的建議說,選購時以長 15公分,直徑1公分以上,質細肉白者為上品。

綠竹筍:根據台灣農委會資料,選擇「矮、肥、短」的形狀,外觀彎曲如牛角者;筍尖非青綠色,外表顏色均勻,略帶金黃色者;筍基纖維細嫩無纖維化現象,新鮮現採即為上筍。

◎麻竹筍:台北市政府的《閱讀台北》483期報導,選購要領和綠竹筍略同,唯一的區別是角需挺直不彎。

 

資料來源:
聯合新聞網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3142898
康健雜誌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nid=75560
大紀元健康1+1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8/3/8/n10202088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T 的頭像
    ET

    漫步歷史洪流

    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